《F1:狂飙飞车》,一部集合了运动、动作、友情、爱情和剧情等元素的商业大作于2025年6月27日登录中国内地院线。

  作为一部讲述运动与人的成长为主题的作品,布拉德·皮特的加盟和演绎使得本片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且焕发光彩,而主角与其他人在赛场上同甘共苦的拼搏经历也体现出“合作”、“相伴”的重要性。

  当《F1:狂飙飞车》(以下均简称《F1》)的引擎轰鸣以杜比全景声的方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澎湃浪潮席卷观众席时,它就已将我们牢牢“焊”在布拉德·皮特赛车的驾驶舱内,此时的我们在体验着速度与激情,赛车竞速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眩晕与挑战时,霍华德·霍克斯经典好莱坞的赛车电影《龙虎大飞车》也在悄然渗透而出。

  霍克斯在1965年用深焦镜头捕捉《龙虎大飞车》中引擎活塞的金属震颤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六十年后的《F1》电影会让摄影机以322公里/小时的速度嵌入碳纤维车体——这两部横跨甲子的赛车影像,恰似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宽银幕上几何化的工业诗学,一面是IMAX影厅里肉身震颤的技术寓言。

  霍华德·霍克斯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建立起赛车美学体系,霍克斯在《龙虎大飞车》中所构建出的赛车竞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速度与激情,赛车不再仅仅是一种竞速工具,它被赋予了一种生命,更如一头野兽一般,危险、可怕,速度便不再是物理参数。

  而如今2020年代的我们,在大银幕看着约瑟夫·科辛斯基(这位曾经在三年前拍出了《壮志凌云》经典IP续集《独行侠》的导演,一部男子气概十足的电影),作为观众我们意识到这种对机械本体的凝视远远不满足于观众,导演和演员(角色)了,在《F1》中,赛车手们驾驶的赛车演变为肉身与机械的共生实验:布拉德・皮特驾驶的F2赛车嵌入15 台微型 6K 摄影机,传感器与机身分离的设计将设备重量压缩至极限,在322公里/ 小时的狂飙中捕捉方向盘上颤抖的汗珠。

  我们真真切切地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赛车驾驶舱内那幽闭空间又或者赛车手戴着难以喘息的头盔的压迫紧张感,霍克斯时代的 “团队叙事”(如维修站的三角构图),在现代电影中转化为多方面的团结合作——在IMAX镜头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赛车手们的紧张驾驶,更看到了后方如工程师,机械师,老板等等形形人物的动作与合作,通过全息投影实时分析赛车空气动力学数据,机械师的扳手起落与代码跳动形成新的工业舞蹈。

  汉斯·季默的配乐强调了音乐在电影中的关键作用——它不断调动着观众与角色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在改变着比赛的进程与角色的情绪。真正让观众沉浸在赛场上,更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单一声源解放,使其成为声景的主动解读者。

  《龙虎大飞车》中,赛道旁的旁观镜头始终提醒着速度的残酷代价;而在《F1》中,出现了几次赛车手全息模拟真实在赛场上开车的场景《F1》,用环绕声场和感官刺激的主观视角将观众牢牢绑在驾驶座上,让我们在感官刺激中自愿放弃批判距离。

  这种视听策略的转变,折射出一种技术关系的根本倒置和一种警醒:从霍克斯时代的警惕疏离,到今日主动拥抱技术嵌入。

  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从《龙虎大飞车》到今天的《F1》,两部电影都呈现了车手受伤躺在病榻上的场景,为何这样?两种相似的构图和相似的场景折射出的是一种男子气概最终也抵不过工业技术的驯兽,受伤的车手如同故障的赛车,似乎是一种吞噬的惊恐,又或者是向技术献祭的狂欢。

  在结尾,皮特远离了赛场,这个选择像一声轻响,打破了此前机械技术与竞速比赛所带来的狂欢与喧嚣 —— 他的离开,不是对速度的背叛,而是真正意义上将新的男子气概与新的使命留给年轻一代,他选择了挣脱和解放。因为他已得到了他想要的了。

  从霍克斯对赛车机械的警惕,到《F1》对全新赛车美学速度激情,再到最终的主动抽离,两部电影共同勾勒出一条轨迹:人类与赛车技术的博弈,从来不是“驯服”或 “臣服” 的二选一,而是在速度的洪流中,始终记得人类对于速度的终极探索,永无止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雷军:所有同行投入测试的规模至少离小米差3到5倍!小米:严禁以任何形式诋毁竞品

  特朗普:对越南出口商品征收20%关税!印尼部长:将在关税谈判截止日前与美国合作伙伴签署340亿美元协议

  “美国国运股”Palantir,怎么靠AI Agent大涨3000亿美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